最近,无论你是刷新闻、看短视频,还是听身边的人闲聊,总能感受到一种不寻常的氛围:水电费、燃气费涨了,公交车停运了,国道上收费站变多了。政府似乎在使出浑身解数“找钱”,与此同时,企业裁员的消息不断,老百姓手头的钱也越来越紧。面对这一系列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国家是不是真的“没钱”了?
小编注意到,内蒙IM体育注册、东北等多地突然叫停了基建项目,这让不少人感到意外,但同时也有很多人为之欢呼。今天,小编就想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小编认为,地方债务失控是关键所在。2023年,我国的基建投资高达23万亿元,是房地产投资的两倍,占GDP的18%。疫情期间,政府曾计划投资40万亿用于大基建以拉动经济。然而,现在大基建项目却纷纷按下暂停键。这一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是地方债务已经不可控。说白了,基建花钱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挣钱的速度。
2023年,包括隐性债务在内,重庆、云南、贵州等十个省份的地方债务规模已经超过地方财政收入的五倍,青海、吉林甚至超过了八倍。此外,今年前七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6%,支出同比增长2.5%,财政收支缺口高达5.74万亿。
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上海盈余703亿元外,其他省份的地方财政都入不敷出。财政收支缺口超过1000亿元的省份有23个,超过2000亿元的有15个,超过3000亿元的有4个。四川以4130亿元的赤字位居首位,其他为河北、河南、湖南。
按财政收入的支出比例来看,全国只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北京、天津几个省市自给率在80%以上,其他城市基本都是靠借钱运转。而更糟糕的是,今年全国至少有1/3的城市无法偿还地方债务的利息。
各地纷纷下达“砸锅卖铁”文件,全力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这说明经济压力已经传导至最基层。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不断增加,但这些资金并未真正流入大多数人的口袋,反而流向了少数人手中,或者停滞在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不仅没有带动实体经济,反而成为资金的沉淀场,消费力被大幅削弱。
现在总结起来,从上到下的日子都不好过,都面临着自己的困境。地方政府的困境在于,曾经依赖卖地获得的可观收入因房地产市场冷却而锐减,财政紧张,不得不通过涨价、增税等方式增加收入,然而这种方式只会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困难,进一步削弱消费能力。
企业和老百姓的困境在于,在需求萎缩、融资困难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缩减规模、裁员。而普通百姓则被高房价、高房贷压力所困,消费能力和意愿大幅下降。
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负债搞大基建,以提高GDP,争取政绩提升。然而,许多项目并未盈利,反而形成了大量的亏损项目。据报道,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而未启用或关停。
如何走出困境?现在从一些细枝末节上能看出端倪了,还是那三板斧,调整税收、实体补贴和降低债务。
1. 调整税收政策要解决财政紧张问题,必须从税收结构入手。加大对高收入群体、资本持有者的税收力度,减轻普通劳动者的税负,让更多的钱流入普通百姓手中,激活消费市场。
2. 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政府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调控,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鼓励创新和生产IM体育下载,避免资金空转在房地产和金融市场。只有实体经济发展起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才会带动经济活力。
3. 减轻普通百姓的债务压力适当调整房贷政策,如延长还款期限、降低利率,减轻普通百姓的债务负担,恢复他们的消费能力和信心。
小编一直自我怀疑,现在我们是钱真的没了吗?还是我们用错了方法?总体来看,当前国家“没钱”的困境并非由于钱不足,而是钱未能合理流动。广义货币供应量在增加,但消费和投资活力下降,导致国家、企业和百姓都处于“钱紧”的局面。
未来,我们需要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减轻债务负担等方法,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让经济恢复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