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基建大国,建设工程相关专业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基础性、奠基性意义。建设工程专业领域一般包括土木、建筑、水利、港口、交通、工程管理等专业,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而这些领域目前大多也已经成为了投资的主要方向。
新时代呼唤中国建设工程专业领域涌现出具备宽基础、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适应广的创新型人才。而只有做到精心准备条件、瞄准抢抓机遇、打造精英团队等,才能在新时代培养和储备充足的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在人才需求与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供需性矛盾。
比如,当前新的科技发明产生了大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如纳米材料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等。它们为建设工程专业领域开拓生产空间、革新技术手段、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在目前高校相关专业所学理论中,传统的学科知识所占的比重较大,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学习所占的比重较小,学习相对滞后。往往当一项新的技术得到重视,编入教材,教会学生认知、掌握的时候,这门技术已经落后了。
除知识迭代的问题外,尽管目前高校通行的学分制相对于过去的学年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进步性,但是该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灵活的地方。例如,课程设置还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优质教师讲授的“金课”相对缺乏、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较少等。须知,我们未来的事业需要“活”的创新型人才IM体育网址,而培养环境的“死”,势必限制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才能的充分发挥。
在师资层面,我们一方面缺乏有创新精神并能激发学生创新的高水平导师,另一方面,有限的高水平导师还要分担大量科研、教学、行政等社会工作任务,真正用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亟待形成。
总之,“十四五”期间,中国基础建设项目的规模和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激烈的竞争也势必倒逼我国人才创新水平的提高。未来工科大学生将是“博专结合”的人才。他们要拥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以人为本、符合人性的优秀作品。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金字塔”状的人才梯队,而青年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在各层次的人才队伍里,“创新团队”都以小组协作的形式,让人员的优势和资源的优势形成了重组和互补。专业人才在从事工程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专业团体间的交往、沟通,开阔了专业人才的视野,丰富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贮备。
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代工程科技人才是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相信现代化建设将会大有作为,因此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但因为大多数人才拥有的优越家庭成长环境和独生子女身份,让有些人缺乏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停留在想的层面多,做的层面少,动手能力不强。虽也能取得工作业绩,但自主创新成果不多。
笔者分析了近几年本学科领域的成果,发现其大致规律是继承的多,创新的少;借助优势的多,自主研发的少。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大潮已然席卷而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也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全面渗透,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正推动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建设工程人才培养也应营造一种全员创新氛围,树立“我创新”自信。
具体而言,高校应继续开展教授、专家讲座以及专业性指导讲座,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和创新视角;教师的授课要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逻辑,引导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同时,建筑工程相关学科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这使得“知行合一”的理念在此类人才的培养中尤为重要。比如,一些学科前沿的热点问题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兴趣小组等环节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内容中。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学习也要适当地结合实验、座谈和讨论。在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要穿插较重的测量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IM体育网址。这些实践内容的安排可以让人才队伍在扎实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包括运算技能、试验测试技能、实践操作技能等。
实践育人一方面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开放人才培养环境,探索“企业+”模式。须知,好的工程师必须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企业和社会应该站在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技术导师、资金投入、社会保障,与高校一起真正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中。(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