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涟漪。一位从事石子运输行业的老同学,因受疫情冲击与房地产市场硬着陆的影响,车队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甚至抵押房产以维系经营。然而,更令人惊愕的是,他透露了一项震撼人心的信息:全国大基建项目或将面临全面停滞。这一言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经济现象与挑战?本文将为您抽丝剥茧,揭示其深层原因。
据广发固收统计,截至2023年,包括隐性债务在内,重庆、云南、贵州等10省份的地方债务规模已超过其财政收入的5倍,青海、吉林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倍。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2.6%,支出却增长2.5%,财政收支缺口高达5.74万亿。除上海外,几乎所有省份均出现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其中四川、河北、河南、湖南等省份赤字尤为严重。
地方政府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与大基建项目的过度依赖密不可分。大疫三年叠加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得各地开工量锐减,石子、钢材等建材需求骤降,加之开发商违约频现,地方财政收入来源遭受重创。与此同时,大基建项目作为拉动GDP的重要引擎,却在现实中成为债务黑洞。许多项目选址不当、运营亏损,如闲置高铁站、亏损的有轨电车项目等,不仅未能实现预期收益,反而加剧了地方财政的困境。
基建投资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2023年为例,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远超房地产投资的1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8%。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时,基建被视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然而,过去过度依赖基建拉动GDP的模式已显露出其不可持续性。
一方面,大规模基建项目往往伴随着巨额投资,一旦项目回报周期过长、收益不足甚至亏损,地方政府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偿债压力。另一方面,盲目追求GDP增速导致资源错配,大量资金涌入无效或低效项目,进一步加重地方财政负担。此外,过度依赖基建还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IM体育登陆,忽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健增长。
以高铁站和有轨电车项目为例,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在建成后因地理位置偏远、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原因陷入闲置或关闭状态IM体育登陆。仙桃市与天门市高铁站选址的“卧龙凤雏”现象,以及甘肃天水有轨电车项目年收入仅160万、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的惨淡现实,无不揭示了大基建项目选址决策失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近期,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重磅新规,严禁为无收益或收益不足的市政基础设施资产违法违规举债,旨在遏制隐性债务风险的进一步蔓延。这一政策调整,无疑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严重性的直接回应,预示着全国大基建项目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紧缩期。
面对地方债难题,唯有通过财税改革与经济转型寻求破局之道。首先,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优化地方税种结构,扩大地方税源,减轻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其次,强化地方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行为,建立透明、可持续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同时,引导地方经济从过度依赖基建转向创新驱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投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大基建项目面临的严峻挑战,警示我们应摒弃短视的政绩观,回归理性、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政策层面的转向,不仅是对地方债务危机的应对之策,更是对未来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财政健康的长远布局。社会各界需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共同致力于构建健康、稳健的地方财政体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